周记 | 2025年第10周(03-03~03-09)的见闻、体验与思考
状态
🌅
- 3月3日,早上5点半起,6点半出门去,晚上10点睡觉;
- 3月4日,早上6点半起,8点出门,晚上10点睡觉;
- 3月5日,早上8点起,晚上11点睡;
- 3月6日,凌晨4点起,看球2小时,7点出门;
- 3月7日,早上6点半起,11点睡;
- 3月8日,早上7点起。
周前还在熬大夜睡懒觉,这周就这么奇迹般地实现早睡早起了。

🎶
路过好几个店在放方大同。
😌
图书馆,坐在我对面的老哥在用电脑刷抖音,我旁边的兄弟在用手机玩游戏,相比之下我刷微博或者看些无关的文章,做这些低效无任何产出的事情的都不会有压力,谢谢你们。
⚽
周内两场球,一场赢了一场输了。

🎬
周末看了场电影《平原上的火焰》 ,还挺喜欢双雪涛小说原作的,但这部电影改编的实在是一言难尽。
周冬雨和刘昊然主演,两人的台词很奇怪,人物状态也奇怪,前言不搭后语,更多时候像是自说自话,让我非常难以入戏。奇怪的不仅是台词,这个故事改编的也很奇怪,原来的悬疑性和宿命感,变成了青春疼痛文学,太糟糕了…
坐在电影院不断想起两年前看的《河边的错误》 ,那才是九十年代悬疑题材文艺片应该有的质感,当时只道是寻常。

😍
最近最自恋的时刻就是一遍又一遍翻我的博客的时候。
我为什么不开评论区
博客建站到现在也有大半年了(2024年6月建站),发表了三十多篇文章,洋洋洒洒四五万字,内容越写越多,但我一直非常抗拒开评论,我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我不期待通过博客来社交,也不期待有什么数据。
现在的互联网社交够多了,数据带来的焦虑也够多了。数字时代,每条推送、每个转评赞带来的多巴胺刺激,都劫持着我们的注意力;推送的内容越来越多,获取新内容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不断地喂养着多巴胺。手机和电脑成为了老虎机,互联网和社交平台就这样黑掉了我们大脑的奖赏机制。经历了过多之后,我对此感到厌倦。
(关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如何影响我们大脑的机制,以及它的代价是什么,我在《手机与多巴胺:现代生活的注意力陷阱》 这篇读书笔记里有总结到)
有人对现代社会感觉到厌倦,所以归隐在终南山的道观里,而我对如今的互联网感觉到厌倦,于是归隐在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博客里。 如果说互联网和社交平台是无可避免的生存基建,我更青睐的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孤岛生活,博客就是这个短平快信息湍流时代中静心沉淀的孤岛。
另一方面,我倾向单向输出,同时担心被他人judge。
单向输出让我能静心写作,不过多地预设读者阅读心理畏手畏脚,摒弃功利心,与自己对话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我预设的读者里,80%是当下的以及未来的我自己,20%是志同道合的友邻。
另外,互联网的戾气氛围由来已久。我写的都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基本没公共性,不会有什么公共传播。但在我长期的冲浪体验里,私人化的内容反而容易被指指点点。我尽量避免这些冲突。
(当然,我观察到的博客圈(如果有这个圈的话)还是挺peace & love 的)
在我看来,博客写作,不肆意散播偏见、暴论频出,保持基本的理性,做到这些就足够了。
文字的质感:标题篇(3)
日常读文章,我常常被一些标题吸引,即使内容不在我的兴趣范围内,也会忍不住点进去一探究竟。我讨厌咋咋呼呼的标题党,但对一些或举重若轻,或深藏若虚的内容情有独钟。
收集了一些文章,未必都读了,但依然值得推荐,作为写作审美教育的素材来学习学习。以下为第三期。
国际:
- 伪善比自私更残忍,欧洲准备流尽乌克兰最后一滴血 :战争道德批判
- 国际地缘政治巨变,利好欧洲军火商 :战争利益链
科技:
- 一个普通人的DeepSeek焦虑 :热点选题+个人叙事
- 想并肩DeepSeek,不能靠自嗨和邀请码 :热点+批判
- 5个人三小时复刻开源版Manus,邀请码也不需要了 :热点
- 日租万元,十天回本,人形机器人迎来量产元年? :热点
文化/娱乐:
- 今年最好的女性电影:扔掉情书,握紧选票 :选题女性主义
- 《诡才之道》:绩优主义下,做鬼也很辛苦 :社畜投射
- 大约好莱坞的确是完了 :文化衰亡批判
- 大火、川普,惊魂未定的奥斯卡 :娱乐政治化
- 全球化风暴眼中的康熙 :历史与全球化碰撞+时空错位猎奇
社会/生活:
- 在小红书对雷军点了不感兴趣 :热点人物+逆反心理
- 玩不了游戏的小学生,把商场手机店变成了“包机房” :猎奇
- 列车车厢,为何成为男性性幻想空间? :日常猎奇,禁忌刺激心理
- 流动厨房:谁在村里摆酒席? :乡土仪式观察
- 不再需要个人努力的时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存在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