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尝试将我认为重要的或者有意思的话题、材料以阅读笔记的形式整理发布出来,这些内容囤积在我的知识库里挺可惜的,整理分享出来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素材:
“苏超”的爆火,让江苏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江苏是全国唯一所有地级市GDP均进入全国前百的省份,“十三太保”多点开花,构成一种被称为“区域均衡发展”的理想样本。人们习惯将“江苏模式”与其他省份对照,它似乎绕开了大城市病与省会虹吸,为中小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本文摘录了两篇相关文章,对江苏模式进行了观察与讨论。正文内容为文章摘记,整理和概括由本人及ChatGPT完成。
江苏发达的中小城市,是中国未来的理想蓝本
来源文章:苏超爆火背后:当中小城市的文化饥渴遇上足球狂欢-虎嗅网
“苏超”联赛的爆火,揭示了中小城市长期缺乏文化供给的现实,也体现了地方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文章借此强调,江苏的“散装城市”不是短板,而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区域发展路径。
现象:东亚国家的超大都市集中现象
东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特别喜欢搞大都市圈,例如日本有超过30%的人口居住在东京都地区,韩国有40%的人口被首尔大都市圈吸走。
问题:中国正在步入类似模式
中国经过这几十年的城市化,也开始出现北京、上海、成都这样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级大都市,他们吸走了太多的人口和社会资源。
人口和资源向大城市过于集中,带来了高房价、堵车等大城市病,也把文化、娱乐、体育等资源大量吸走,这并不是一种很健康的城市化路径。东京的房价是日本普通城市的5-8倍,首尔年轻人的平均通勤时长长达72分钟,在这些大都市生活的人,幸福指数并不高。
可行替代:江苏模式的中小城市发展
在中国,目前中小城市最发达的就是“散装江苏”。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几乎去过江苏的每一个城市,我非常喜欢江苏这些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你可以去盱眙或者金湖吃小龙虾,去扬州捏脚,去常州吃天目湖的鱼头,去昆山听昆曲,去南通看一场中超比赛,去盐城看麋鹿……
人们不一定非要背井离乡,跑到大城市去挤地铁,本地的小城市一样有高水平的企业和就业机会,昆山和江阴一个县的GDP,比一些省的GDP还要高,在这里你可以很快买房买车,生活压力也不大。
模式推广:地方学习江苏经验
所以,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学习江苏模式,努力发展中小城市。例如湖北为了防止武汉对全省资源的过度虹吸,开始提出“一主两副”模式,把襄阳和宜昌打造成省域副中心,目前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四川、河南、湖南也都有类似的规划。
展望:中国的“多慕尼黑化”
再过个十几年,中国会崛起几十个不输给德国的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科隆、多特蒙德、沃尔夫斯堡这种级别的城市,这比日本韩国那种发展超大城市的模式,要健康得多。
江苏模式或许不可复制
之前谈到江苏模式对城市规划的启发意义,这篇文章进一步追问:江苏模式为何出现?文章指出,它并非源自规划设计,而是由地理条件与市场规律共同塑造,因而难以被简单复制。
现象:江苏成为区域均衡发展的样板
江苏是全国唯一一个所有地级市GDP总量都排在全国前100的省份,13个地级市合称“十三太保”。
其他的东部发达省份,都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一些人将江苏视为区域均衡发展的理想样板,认为“江苏模式”可以克服大城市问题,避免省会“虹吸效应”,让人们在中小城市也可安居乐业,值得其他省份效仿。
解释:江苏模式的成因不是规划,而是地理与市场规律
这篇文章提出:江苏模式并不是由顶层规划而来,而是“地理条件 + 市场选择”的结果。
它并非人定胜天的设计成果,而是顺应了江苏独有的地理结构和交通区位优势。
条件一:江苏拥有天选级别的自然条件
江苏是全国仅有的全域高度工业化的省份,首先得益于“老天爷赏饭吃”。
在一个矿产资源相对贫瘠、资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里,发展工业的三要素是:低成本的土地、运输、劳动力。而江苏这三点都占全了。
与粤、闽、浙相比,江苏全境都是平原。苏南开发完了,还有苏北可开发。
“十三太保”要么沿海、要么沿江、要么沿运河、要么是铁路枢纽。江苏仅有的三个不靠海不靠江的城市——徐州、宿迁、淮安——也都靠着运河。
极其优越的交通与地形,让苏中苏北的许多城市拥有了内陆省份仅省会才可能拥有的产业结构。
例如:淮安虽然偏北,但有富士康设厂,提供税收、就业与GDP。
总结地说:海洋 + 长江 + 运河 + 铁路 + 平原,江苏是中国绝无仅有的“天选之省”。
判断:江苏模式他省效仿不了
其他省份为什么效仿不了江苏?
因为缺乏类似的地理与区位条件。只有沿海才能形成连片工业化区域,而内陆的发展只能是“点状”的,以省会或极个别副中心为核心。
这不是政策不够好,也不是努力不够多,而是自然条件不允许。
工业投资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调配”转向市场经济时代的“民间资本决策”,资本看的是成本收益,不是政策口号。
条件二:市场规律中的“比较优势”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时至今日,江苏的地形与水网条件使其全省市级单位都在制造业上优于内陆大多数城市。
所谓“江苏的均衡发展”,本质是市场算账后的选择结果。
苏南企业将产能转移到苏北,不是因为政府号召,而是账算得过来。
若苏北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就不会有这样的产业转移规模。
对比一:德国式道路与江苏的自然趋同
有种观点说,内陆某省走“日韩模式”——做大省会;江苏走“德国模式”——多点开花。
但这真的是发展路径选择的结果吗?
翻开地图就能发现:德国整体是一马平川,有莱茵河、易北河穿行;江苏则是平原+海岸线+长江+运河,两者的地理结构极其相似。
江苏之所以走“德国式道路”,不是照着德国学的,而是自然走出来的。
对比二:日韩模式的根本是山地地形决定
再看日韩经济高度集中的现象,本质上是“地形所迫”。
日本、韩国都是典型的山地国家,只能在“平原+港口”的交汇处重点开发。
所以东京圈、首尔圈发展极度集中,是“不得不为”的选择。
同样,中国的大多数山区省份(如广东、浙江、四川)也只能重点开发少数“平原+港口”区域。
四川发展成都,就是因为成都的空港和铁路港让它成为“内陆港口”。
总结:不是大家不想学江苏,而是学不了
江苏省能够实现全域工业化,是因为它有这个地理底子。
别的省份不是不努力,而是没有“江苏这种资质”。
江苏是“不偏科的天选学霸”,其他“资质平庸”的学生,抄不了这份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