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Featured image of post 你是否也对这个世界有许多困惑

你是否也对这个世界有许多困惑

你是否也对这个世界有许多困惑(2):困惑篇

彷徨

“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预示着本性平庸。”最近脑海里一直在回响叔本华的这句话。

他写道: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

我不敢说自己拥有“高贵的品质”,但我清楚记得,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确实常常感到困顿、拧巴,甚至显得不合时宜。

我曾经为此自责过,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成熟、不够圆滑。但这些年过去了,我开始模糊地感受到:也许那些困顿与笨拙,不全是缺陷,它们好像也透露出某种未被规训的部分,只是我还说不清那部分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文学中,我也常看到类似的困顿。

钱钟书在《围城》里写的方鸿渐,似乎介于世故与迟疑之间,他既不愿完全顺从现实的规则,又无法真正抗拒庸常的诱惑,于是只能在“看破”与“将就”中反复摇摆。

鲁迅在《在酒楼上》中描写的吕纬甫,则更像是一个逐渐失去锐气的中年人,本来有理想、有判断,却在反复的生活撞击下,慢慢变得“敷敷衍衍,模模糊糊”,他的迟疑与沉默中也许藏着隐隐的痛苦,但也越来越无法辨别他到底是主动选择了沉沦,还是被动地被消解了抵抗力。

这些人物并不纯粹,他们不是理想化的“高贵灵魂”,也不是彻底的“世故之人”,而是卡在中间、摇摆不定、最终被消磨掉棱角的人。

他们身上有某种我熟悉的挣扎感。

小时候我更喜欢鲁迅的《呐喊》,那个充满愤怒与决断的姿态似乎更有力量。但长大后我越来越能理解《彷徨》。它描绘的那些人不再是单一立场上的英雄,而是夹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既难以彻底否定又无法真正肯定的人。彷徨这件事本身,似乎既真实又令人不安。

彷徨不是问题的解法,它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而我尚未找到出口。

它到底是不是一种值得保留的状态?还是说,它只是迟早要被克服的过渡?我还没想清楚。我只是越来越感觉到,“想得明白”和“适应规则”之间,可能并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


不成问题的问题

我问了一个熟悉哲学话语的朋友,想听听他对叔本华这句话的看法。

我们聊了“本性”与“高贵”这些词的含义,也讨论了主流价值观和相对主义。我问他,这些词为什么重要?是不是只是构成某种语义上的鄙视链?

他说,叔本华那句“本性平庸”其实是一种带偏见的表达,它预设了一个判断:年轻人如果太早适应社会,便失去了进一步追问世界运行逻辑的可能。

他继续说,哲学智慧偏向抽象探索,世俗智慧偏向现实感受;两者可以并存,也可以切换。现实中很多优秀的人,两者兼具,比如政治家,而哲学家只是偏科者。

他的说法让我觉得视角开阔,他没有急着为哪一方辩护,更多是在平衡、解释、拆解各种立场。但这种“什么都说得通”的态度让我感到些许迟疑。

我开始质疑这是否是一种相对主义的思维:凡事都只是选择,没有高低之分。这听起来包容,却也让人难以真正站稳一个立场。

我并没有完全接受他的观点,甚至有时候觉得他自己也未必真正相信那些话。我意识到,从这场对话中感受到的,并不是他对某个具体观点的判断,而是一种“不成问题”的姿态:任何问题都可以不是问题,任何立场都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理解。这种姿态本身让我感到疑惑,甚至有些沮丧。

相比之下,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事情“不成问题”。比如我喜欢吃甜豆腐脑,那就吃了,不会去考虑咸豆腐脑如何如何。这种不成问题,是自然的、无需犹豫的,甚至是一种幸福。

但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如此简单。如果吃出了隔夜的味道,新不新鲜就成了个问题。判断变得必要,选择变得必须。

而更让人在意的是,那些看似从来“不成问题”的事——比如一个人为什么会陷入彷徨,为什么会对庸常生活感到压抑,为什么对“本性”这样模糊的词耿耿于怀——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从没被当作问题。

这一部分并不是在针对我的这位朋友,而是更广义上的一种观察:在许多人的经验里,这些问题是“本来如此”的,是“不值一谈”的,是“无病呻吟”的。

老舍有篇小说就叫《不成问题的问题》。故事讲的是抗战时期一个动物园的管理问题,看似只是单位内部的小事,实则层层荒诞,揭示出制度中被日常化的推诿、妥协和伪善。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细节,因为没人把它们当作问题,最终反而构成了更大的问题。

我想,这也是我面对生活中许多“不成问题”时的隐隐不安:如果没有人去追问、去质疑,这些困惑可能就会被永久地遮蔽。

但这些问题对我来说,偏偏是无法绕开的。如果它们“不成问题”,那这种“不成问题”本身就构成了问题。


你是否也对这个世界有许多困惑

我最后问我这位朋友,这是你读康德得出的心得吗?他告诉我,这是在世俗世界里沉沦得出的心得。

他的回答让我停顿了一下。他过往和我谈论康德时,让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更靠近哲学立场的人,身上带着某种克制和疏离。但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他的想法似乎发生了某种转变。他不再执着于某种理想式的判断,更倾向于一种平和的生活方式:不过度反抗,也不过度坚持。

他的“自洽”让我感到复杂。

一方面,这似乎是某种已经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状态又显得过于平稳,好像他已经不再与内心的矛盾纠缠。他的欲望不多,情绪也淡,于是他可以安稳地接受这一切。

而我还远没到那一步。

我仍然困在某些无法轻易绕过的问题上。那些被大多数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对我来说始终带着疑问。我经常想,事情为什么是这样?是否也可以不是这样?这种不断回头张望的习惯,并不总是必要,却也难以摆脱。

我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是不是问题,本身就是问题本身。

就像叔本华那句话打动我的,不是因为它下了判断,而是因为它触及了一种被遮蔽的假设。在这种假设中,越早世故被视为成熟,越快看透被视为聪明,而一切迟疑、笨拙和不适应,往往被悄悄排除在正当的经验之外。

我说不清这种困惑是否值得,是否应该坚持,甚至不确定它是否真的指向更深的意义。但它确实存在。它像一道细微的裂缝,始终横在我和这个世界之间。而我仍然站在这道缝隙上,反复凝视那些已经被视为“不成问题”的问题。

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在某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面前,忽然顿住了脚步。也许周围的人早已轻松越过,也许你也清楚那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你还是停了下来。不是因为它有多特别,而是因为你隐约觉得,如果不在这里稍作停留、不认真对待这类困惑,你可能会失去点什么。

叔本华说,太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是本性平庸的迹象。我不确定这话是否真的成立,但有时候我会想,也许那些还愿意困惑、还在迟疑的人,正是因为尚未完全接受这个世界理应如此。

正如《关于说话的一切》的后记 中所写的,我们终将面对某种“不可避免地沦为平庸”的风险。它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从一点点自我说服开始:先是骗自己,然后骗自己没有骗自己。

我担心有一天我也会不再困惑,失去那一点诚实与勇气。

所以写下这些,是为了提醒我自己,也是在提醒像我一样的人:在还没有彻底说服自己的时候,还能停下来多问一句,还能坚定地承认自己尚未认同,还能带着疑问继续走下去。

——写于人生第27个生日之际,也是博客成立一周年之际,深圳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最后更新于 2025-06-22, 16:53 CST
发表了46篇文章 · 总计76.18k字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