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话的一切》,读完深有感触。汤质说自己写书是“给5~10年前的自己看的,回应的是在20多岁时面临的诸多困惑。”
这好像我现在写博客的状态 ,不同的是我正在经历他所说的面临诸多困惑20多岁,身处其中,我很难理清其中出口,只能用文字写下矛盾和困惑。
我害怕对这些矛盾和困惑不再感到惊异和排斥,害怕在追逐优秀的路上回归庸俗的均值,害怕失去面对自欺的诚实和勇气。害怕当我开始成熟了,我就开始衰老。
本文内容摘自《关于说话的一切》的后记,段落划分有些许调整
书籍信息
- 书名:关于说话的一切
- 作者:汤质
- 出版:2022年
摘记:远离那条平庸之路
常有人问我:“你的目标读者是谁,你做的这些内容都是给谁看的?”
我说是做给5~10年前的自己看的,我回应的是我在20多岁时面临的诸多困惑。如果当时的我遇到现在的我,一定会少碰几次南墙,少走几条弯路,卸下更多的心理包袱。
更重要的是,我会在学习现在已有的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找回属于自己的权力——那些自进入社会之后,被愚蠢的知识所误导,被无知于自己无知的他人经验所迷惑,在一阵阵晕眩中不自觉放弃掉的解释权与选择权。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关于说话的一切》完成了它的使命。
我提醒你要区分观念(理论)、意愿、方法和能力,这十分重要。
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我们说倾听和表达的初衷是“理解与被理解”,所有人都会同意,但当转过身去,在实践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通过制造谎言和误解来达成他所希望的理解与被理解。
这里没有贬义,正是因为人人如此,交流才真正成了可能。但问题是,一边是朴素、抽象且幼稚的语言交流观,一边是复杂、具体且腹黑的生活实践,两者之间的巨大落差,是诸多经验与知识犬牙交错的混沌之域。
观念的蒙昧,会导致意愿的错乱。
有的人说,我并非“真的想要”好好说话,但我希望能掌握通过语言获得权力的方法,掌握和所有人都聊得来的能力。我大方地承认,我就是把语言当成进入世俗的铠甲和戏服,用来隐藏自己的弱点,满足自己的虚荣,如何?伪君子坦荡荡,没什么好批判的。但其实这并非事情的全貌。
在你意愿的深处,你深知这是谎言,你无以复加地想要和他人缔结真诚且有深度的关系,但你假装自己并不想。
你宁可编造谎言来欺骗自己,也不愿意面对无能于此的事实。在充满自欺的观念遮蔽之下,在扭曲错乱的意愿驱使之下,你不管那么多了,只顾着索要各种方法,锻炼各种能力,最后也只能回归庸俗的均值。
曾有朋友询问我“优秀”和“卓越”的差别。其实我不太知道卓越是什么,但我十分清楚,大部分成年人口中的优秀乃是一种“精致的平庸”。
它是没追求的人追求的东西,是不清楚自己意愿之人的意愿,“能说会道巫术崇拜综合征”不过是这种意愿的产物。
前段日子,有篇名为《我的孩子正在不可避免地沦为平庸》的文章很火。童年时代的“优秀”如其所是:我们敢当街逆风撒尿,写作文放狠话,当科学家宇航员。但很快,我们就会被符号秩序所笼罩,变得规矩起来。
“优秀”这个意义丰富的容器,成了表演巫术的道具、avatar身上的装饰品。
令人不堪忍受的真相是:成熟的人并不真的追求优秀,而只是追求优秀的样子——能说会道、善于倾听的样子。以此来满足那些未经反思的欲望,赢得权力,喂养我执。
但这般自欺,一定会招致悖论的惩罚——沦为平庸而不自知,反以之为荣,扬扬得意,最终实现了“货真价实的平庸”。
不可避免地沦为平庸,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惨烈的事故。世俗意义上的成长,是通过双重自欺来实现的——“先是自己骗自己,然后骗自己没有骗自己”。
当我们说一个人“成熟”了,本质上是在说这个人对这种双重自欺不再感到惊异和排斥了。
自欺是容易破除的,只需要一些知识来击穿成见和盲区。
但双重自欺却是极难破除的,还需要诚实与勇气,具体而言,是去否定、选择去否定的诚实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