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尝试将我认为重要的或者有意思的话题、材料,以阅读笔记的形式整理发布出来,这些内容囤积在我的收藏夹和知识库里挺可惜的,整理分享出来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素材:
青年时代常被视为理想主义与现实碰撞的起点,而真正的成熟,往往意味着一次次对世界的重新理解。
2023年五四青年节期间,B站up主老蒋巨靠谱发布的视频青年的两次跨越:【非黑即白】和【不过如此】 ,以“非黑即白”与“不过如此”这两种青年思维陷阱为线索,讲述了成长过程中两次必要的思维跨越:一次是对简单二元判断的解构,一次是对相对虚无态度的超越。 他强调,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系统,比智商和悟性更稀缺的是勇气。
本文正文内容为素材的摘记,整理和概括由本人及ChatGPT完成。
第一次跨越:非黑即白
发展心理学里有个皮亚杰的道德发展四阶段理论:
-
自我中心阶段: 不会思考,就是“我就是中心、我就是对的、不用考虑别人”。
-
他律阶段: 把某种外在权威当作绝对真理,只看结果判断好坏,不看动机或环境。 比如:你打人=你错,不管是不是自卫。
-
自立阶段: 意识到规则是人约定的,有相对性,会在意公平性,懂得规则是可变的。
-
公正/自主阶段: 能超越外部权威,综合考虑行为意图、情景、后果,做复杂道德判断。
但现实中,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停留在第二阶段,也就是儿童的“他律阶段”。
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事物进行机械、简单的道德判断。 看到争议事件,只会建立“巴甫洛夫式”的A→B映射。 例如:
- 小红书吐槽男朋友 + “集美们” = 小仙女、恶心;
- THESHY 1胜16还喊“加油” = 韩杂、饭圈垃圾;
- 韩援世界赛失误 = 奸细;
- 文学作品出现出轨 = 三观不正;
- 说国外科幻片比《流浪地球》好 = 被洗脑;
- 喜欢詹姆斯 / 不反对废死 / 不想取消彩礼 / 喜欢易烊千玺… = 各种负面结论。
这些人不会具体看别人说了什么,而是用“非黑即白”的立场做判断——这就是“二极管思维”。
这种思维背后还有更深层的问题:
- 不愿多角度看待问题,也不相信讨论能带来进步;
- 认为不同群体之间没法合作,对社会无力感严重;
- 在互联网里,人和人是“直面相遇”的陌生ID,很难平等理性交流;
- 内容平台推崇节奏快、情绪化、对抗性的内容,自媒体煽动情绪,用户只想找“嘴替”;
个人和社会的情感能力和道德能力整体被腐蚀。
此外,也有年龄因素:
- 没吃过苦的人,很难理解“灰度”;
- 没经历过痛苦选择的人,很难共情他人;
- 比如我小时候想得了病就去死,觉得活着没意思;
- 但真正经历身体衰退、生死离别、挣钱辛苦、情感破裂之后,才理解生命与关系的复杂与珍贵。
经历越多,才越能看到人性的复杂,也更愿意换位思考。
所以我认为,青年要成长,必须跨越“二极管思维”这一关。
因为:
- 它限制你的思维,让你忽略对立方的逻辑,看不到灰度;
- 你无法建立穿透式的顶层思维,看不到语境和条件;
- 比如“地铁要不要安检”这个问题,不是“人命大于天”就能解决的,而是要从社会治理的视角看资源分配。
- 社会治理是“性价比决策”——钱花在哪,才能最大化换来生命质量提升?
- 如果你只有非黑即白的思维,你就无法理解这些算账视角。
除了个人成长,二极管思维对社会也有破坏,它会:
- 弱化信念、强化廉价仇恨;
- 让中间派沉默,公共空间被极端者占据;
- 情绪累积,社会系统变脆弱,无法有效沟通。
那怎么摆脱二极管思维呢?两点建议:
- 不给自己设限:多练习代入他人立场,接受让你不舒服的真相;
- 延迟判断:面对复杂问题,不要急于下结论,多角度收集信息,列出归因,再思考。
一开始会别扭,但这种思维方式是可以训练的,最终你会成长。
第二次跨越:不过如此
但如果你迈过了“非黑即白”,很可能掉进另一个坑,那就是“不过如此”。
常见言论如:
- 世界是草台班子;
- 制度都一样、艺术无高低;
- 爱情是激素、AI是割韭菜;
- 抑郁症是无病呻吟、足球和蹴鞠没区别…
这是一种“绝对相对主义”思维,是对非黑即白的矫枉过正。
“不过如此”的思维:
- 让人觉得自己很通透,但其实是算力不足;
- 无法处理复杂系统,于是简化现实;
- 所有人、事物在他眼里都一样,没差别;
它的两个直接后果是:
- 腐蚀创新能力:看不到细微差异、趋势;
- 阻碍沟通协作:理解不了不一样的人。
那怎么迈过“不过如此”这一关?
关键是认识自己:
- 你是谁?你偏爱什么?你为何选择眼下的生活方式?
- 你是否愿意在众多哲学中,选择某一种,然后躬身入局?
- 用身体去体验、挣扎、试错,从中建立你自己的价值、审美、处事方式。
总结
总结一下,这两次跨越,本质是:
- 第一步:解构非黑即白,意识到世界是混沌复杂系统;
- 第二步:建构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人生哲学、审美风格。
如果你不解构,那你就是“望人”; 如果你只解构不建构,那你就是“乐子人”。
这两步最关键的不是悟性,不是智商,而是两个字:勇气。
你要有勇气走出舒适区,面对痛苦信息与人; 也要有勇气相信一些东西、选择一些东西。
就像那句日剧台词:“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但现实生活中,封闭自己拒绝成长虽然不可耻,但真的没用。
这期想说的,其实早在22年我就有想法了。 这些话可能不高深,但是真实。 我选在五四青年节发布,是对大家的祝福,也是对我自己的勉励。
愿我们都拥有那份面对复杂世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