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当我厌倦社交网络(1)

当我厌倦社交网络(1)

未经审视的赛博生活不值得过

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里虚构了一个活了上万年的人,他为了不被外界打扰,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搬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成为了这么一个人。 作为从贴吧时代存活下来的互联网原住民,越来越少地发帖和互动,我时常删除过往在互联网上的痕迹,每隔段时间就会删除自己的账号。

因为我深知赛博世界快乐难以长久,而在虚拟世界寻求认同感是一件虚幻的事情。但我仍然身处其中,时常感到愉悦,又时常冒出难以言状的厌倦。

焦虑是因为“不足够”,是因为想要的东西还没有得到; 厌倦则是因为“太多”,因为信息的过剩乃至过载,在心里投射沉重负担。

厌倦的是什么呢?或许不止是社交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算法,以及背后的一切发展都或多或少让人厌倦。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社交网络和互联网,已经构成了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录《申辩篇》中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审视赛博世界,审视我的赛博生活,这是我一直想写的专题。 今后将按照系列的形式,结合日常的阅读和体验来谈谈我的对这个主题的感受以及思考。

两则赛博见闻

赛博见闻1:为啥有些父母,连孩子舔蛤蟆都要发到网上?

家庭俨然变成了微型MCN,孩子负责出镜展示自己,父母负责拍摄下来记录孩子的成长,并运营孩子的账号。

大人和小孩,现在的人如此习惯在互联网上表演自己,是好事还是坏事?

赛博见闻2:对着12306公众号发疯,真能候补到车票吗?

对着12306公众号发疯,或许真的能候补到车票。大数据,算法,这些规则的背后也并非无迹可寻。

各个发疯贴就像祭坛,集体祈求一些自己欲求又不可控的事情,试图追求不可描述的规则。

然而赛博发疯区别于跳大神求雨之处,在于互联网平台的运行逻辑,不像天象一样是完全的黑箱——它并不神秘,而只是一套人为设计和精心掩盖的规则。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人类对知识的想象,他想象人类在洞穴里,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子。

人类花了几千年,才从洞穴里走出来,是不是又被人为制造的东西一步一步送回洞穴。

当互联网不再互联

参考文章: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27 期):没有链接的互联网

互联网平台越来越排斥外部链接。平台通过降低曝光、隐藏标题等方式人为地制造流量护城河。

独立网站会消失,域名不再具有价值,SEO 无用了,深层次的内容将难以被找到。

流量私域化国内早就开始了,知乎微博贴吧等不注册看不了更多内容、再到不使用手机app看不了更多内容,网易云web端不能完整显示歌单,喜马拉雅web播放受限,咸鱼下架web端变成纯app,大众点评不下app看不了……

各大厂商都希望把流量限制在自己的APP里,然后导流给自家其他业务,本质上他们的app都只不过是是一个只能上自家网站的浏览器。

开放的互联网会越来越封闭,未来的互联网会是以一个又一个平台为单位的信息孤岛。

内容行业的一次性消耗品

参考文章: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22 期):内容行业的内幕

内容行业,生产各种各样的内容的行业,文字、图片、音乐、影视、短视频、直播…… 特点是生产成本低,需求多,市场大,获利快。

现代人的时间,都花在网上。网上有什么?都是内容。人们越是投入互联网,内容行业就越兴旺。

内容行业的商业模式是:免费内容用于建立受众,然后再通过广告或收费内容获利。

内容创作者遵循这样一个公式:

  1. 你的大部分时间用来扩大受众。
  2. 你不断培养这些受众,作为销售内容的市场。
  3. 你创造可以获利的内容产品,投向这个市场。
  4. 重复第一步。

你必须定期推出一些真正有意思或者真正有用的内容,才能培养出受众,激起他们的兴趣,愿意关注你,等待接下来的内容。这是在内容行业长期生存的唯一方法。 但是这样做,意味着你不能停下来,会非常累。如果你停止生产新内容,就无法找到新的受众,老的受众也会流失。

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内容行业是快餐文化,热点随时切换,人们只对新的内容感兴趣,快速抛弃旧内容。而且,热点切换速度正在加快,这一周的互联网热点,下周就被遗忘了,你只有加快生产速度,才跟得上。

这就是内容行业的缺点:生产出来的内容只被消费一次,以前的内容一旦被消费过,未来就不构成新的刺激了。你必须生产新的内容,带给受众新的刺激,才会有新的消费。

这注定了,内容创作者不能停下来,必须挖空心思,不断想出以前没有写过/拍过的新内容,否则你以前的投入就没用了。最终,你就陷入了一种周而复始、停不出来、把自己消耗光的怪圈。

被投喂的内容消费者

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局限于内容创作者和消费者,它反映了整个互联网生态的运作机制。 在这个机制中,我们的注意力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而内容平台则成为了争夺这一资源的战场。

我们作为内容消费者,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快餐文化所影响。 我们习惯于快速浏览、即时满足,对于深度思考和长期投入的兴趣逐渐减少。

耐心变得越来越有限,对于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的内容,更倾向选择性地忽略。 最后,它使得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口味变得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难以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主体性似乎被削弱了。 我们不再是主动寻求知识和信息的个体,我们的选择看似自由,实则是被算法推荐和营销策略所引导的被动接受者。

发表了25篇文章 · 总计42.05k字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